
2007年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槍擊命案,兇手射殺無辜的學生,包含兇手造成三十三人死亡。
《留下來的孩子》根據這真實事件為故事背景並用一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孩童,同時也是被害家屬來做這事件後續的延伸。
槍擊命案造成許多家庭破碎,更使得飽受驚嚇的全校師生人心惶惶,心臟遭到槍枝射擊而死亡的戴文,其小五的妹妹凱特林患有亞斯柏格症。
亞斯伯格症的患者本身在語言、溝通表達、人際關係方面就比較有障礙,又遇到親人意外身亡的事故,在心理方面上的輔導就更為觀切注意。
在學校負責輔導學童的布魯克老師運用他的專業與耐心去對待每位不同狀況的孩子,循序漸進的讓凱特林接近人群、交朋友、學習同理心。
我回想起今年三月底參加公益的《遙遠星球的孩子》電影試映會,內容主要也是在紀錄亞斯伯格症的日常生活,相較電影內容那些輕重不等的患者,凱特林算是比較輕微且可透過教導學習便可有很明顯的進步,但不變的就是他們都有一個極為包容、無怨無悔付出的家庭。
在閱讀這本書時,雖然只在短短的篇章裡看到凱特林小小的進步、與父親的對談、和新朋友麥可的情誼、不斷地尋找closure的方式,好幾度都會讓我感到鼻酸,當大家都在為槍擊事件而悲痛良久,小小年紀的凱特林卻是不斷積極的讓自己站起來,努力的讓自己表現得和一般人一樣,幫助自己和父親找到closure。
作者將校園槍擊命案與自閉症做結合,同時關心到這兩方面的議題,雖然在犯下槍擊案兇手的部分沒有太過著墨,故事重心則放在歷經整體事件後人們的生理與心理的部份。
逝者已矣,但活者的內心就有很大牢籠等待著被解套,有人說時間會沖淡傷痛、傷痛會逐漸淡化,但是對於死亡這種不可逆的結果,無論時間多長也都無法改變,所以在心理方面的治療和關心是絕對必要的,固書名取為《留下來的孩子》也代表這本書所要關切的主題。
而英文書名為《Mockingbird》,我也覺得很有意思,故事裡常以電影《殺了一隻仿聲鳥》作為比喻 (註:To Kill a Mockingbird,原著書名則為《梅岡城故事》),而這電影背後的諸多涵義正好可以與《留下來的孩子》做連結,不禁佩服作者的巧思和用意。
例如說:《To Kill a Mockingbird》中父親給用氣槍打鳥的孩子們的忠告:「鶼鳥(bluejays)你們盡可以打,但是要記住,殺死模仿鳥則是一種罪過。」,鶼鳥為北美常見的一種鳥,通常被認為是殘忍的害鳥,而模仿鳥則只是用「它們的心唱歌給我們聽」,而模仿鳥則象徵著善良無辜的人。
校園槍擊事件隨機殺害無辜學生,就像殺死無害的仿聲鳥一樣是種罪過,而《To Kill a Mockingbird》也剛好是由孩子的角度來觀看整體事件的,以此電影作為比喻,兩者間有相當程度的契合。
用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思維去看待槍擊事件,除了讓更多人了解自閉症,也呼籲大家多傾聽青少年的聲音,以減少這社會上或是校園內隨機殺害無辜的事件。
也願所有面臨哀慟的人們也找到屬於自己的closure。
留下來的孩子 Mockingbird
作者:凱瑟琳‧厄斯金 Kathryn Erskine
譯者:雛嘉容
出版社:小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28日
ISBN:9789862168349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