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體弱多病的沙夏因為母親經濟條件無法負擔而將他給托付給她父母,也就是沙夏的外公外婆照顧。

但是小沙夏與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並不是如同一般同齡的孩子那般被捧在手心極盡呵護,對他而言,外婆是個讓他十足畏懼的恐怖角色,她的專制強勢地規範與他有關的大小事,此外還有一張惡毒咒罵人不償命的嘴,他、外公和媽媽通通無依倖免。

沙夏最期待的就是每月一兩次媽媽會來探望他,他可以抱著媽媽、可以跟他聊天、跟他玩,但是媽媽怕阿嬤所以不敢把沙夏接走。

阿嬤說他的身體活不過十六歲,小沙夏希望死後埋在媽媽屋裡的牆腳下,這樣就可以透過縫隙看媽媽,不用自己一個人孤獨的在墓地裡面。




書中是以沙夏這個八歲小男孩的眼光來訴說自己的生活,雖然在生活上有很多令人擔心的層面,但是看到沙夏眼中的世界與童言童語常常忍不住的會心一笑。

但一個思念母親卻無法常常與母親見面的小孩卻是以一個「希望自己死後埋在媽媽屋裡的牆腳下」如此一來就能夠有母親的陪伴、能看到母親這樣卑微的願望,也感到心疼。

在旁人的眼中,看到阿嬤對待週遭的親人與沙夏惡毒的咒罵方式,不禁又會皺一下眉頭懷疑這樣的環境對孩童是否妥當,書中就在這兩種不同的情緒下不斷交替著。

看似嚇人的阿嬤在看久了之後,會發現阿嬤其實有一顆溫柔的心,但是不會透露和表達出來的。這點其實與早期台灣的教育方式有點類似,在阿公阿媽的年代其實就是打罵教育出來的,只知道「不乖就打」,但是乖也不會有獎賞,所有的疼惜都是埋藏在責罵之中,因此小孩往往直接接收負面的方式成長,忽略打罵背後的涵義。

但這也顯示另外一點就是隔代教育的問題,長輩成長下來固有的觀念行使多年早已根深蒂固了,像書中阿嬤不善於表達情感就是最明顯的特點,因此還是孩童的沙夏理所當然地比較喜愛與他偶爾見一次面但是會給予溫柔關懷的媽媽,渴望著有天能夠逃出阿嬤的手掌心與媽媽一起生活。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感覺是作者以一個孩童的角度來描述生活,但其實是要突顯了阿嬤這個人物與莫斯科當時的時代背景。

一開始看到阿嬤的講話內容有些錯愕挺不能接受的,但是看到越後面還可以像沙夏這樣好奇會有怎樣新的罵人詞彙,阿嬤罵人竟能讓我也笑了,所以觀看阿嬤罵人也莫名地成了這本書讓人期待的賣點!






把我埋在牆腳下    Bury Me Under the Tiling  

作者:帕維爾‧薩納耶夫    Pavel Sanaiev   

譯者:陳翠娥  

出版社:櫻桃園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9月8日  

ISBN:97898687501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