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活周遭總是會出現一些專家、高手、達人等級的人物,總會想說音樂厲害的人是因為他天生音感和節奏感佳,擅長語言的、舞蹈的、化學的、數理的,都是擁有這方面的「天份」,我們這種平凡人是不可能達到的。
今天這本《刻意練習》就是要用科學的實驗證明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人人都可以經過不斷的練習而進步成為別人眼中的高手。
喜好閱讀,有在關注出版作品的人應該對《刻意練習》會有些印象,因為它自出版以來,連年都在熱銷排行內,他的理論給了像我這種凡夫俗子一線希望,說到安德斯‧艾瑞克森應該沒人知道,但是說到《異數》提及的「一萬小時法則」就無人不知了,而安德斯‧艾瑞克森這位心理學教授所做的研究被引用至書籍中被發揚光大了,因此安德斯‧艾瑞克森是這理念的原創者無誤。
只是作者表示「一萬小時法則」是誤解、錯誤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因此這本《刻意練習》是原創者上火線親自說明講解,光有練習的「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兼具練習的「質」,亦即必須「刻意練習」,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吃飯喝水睡覺這麼多年的經驗也不會變成達人的原因。
說作者是心理學家,但在書中的研究反有點像生理學家,在刻意練習的試驗中,人可以超越大腦原先給人類的設定均值,從人平均只能記住七位數字,在經過實驗對象的練習進步後可以一口氣記下八十二位數;倫敦司機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相對一般人來得大;一群老花眼源自晶體失去彈性,使其難以聚焦造成閱讀困難的老年人,經過練習後視力明顯改善,甚至進步到可以不用戴老花眼鏡就能看報紙,令人意外的是,受試者視力的進步並非出自眼睛的改變(他們的眼睛還是像以前一樣缺乏彈性、難以聚焦),而是因為大腦中轉譯來自眼睛的視覺訊號的部位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