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的盡頭,歸零.jpg

還記得會認識這本書是在幾年前一篇文章訪問一位喜歡閱讀的企業家,《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就是其中一本他推薦閱讀的書,當時手邊有滿滿的待閱書籍,因此先將書名抄下,貼在我電腦螢幕旁,打算等未來有空再去圖書館借。

而這些寫在便條紙上的書名,一黏就是好幾年,卻是一本都還沒借來閱讀,在固定去圖書館『巡視』的時候無意間看到這熟悉的書名,勾起我對這本書當年的允諾,因此二話不說就借回家了。

 

人生的際遇會如何,跟發生的事,見到的人,聽到的話都會影響著,走遍了世界各地的褚士瑩,決定在三十歲加入NGO(非政府組織),抱持著公益助人的熱忱,跳脫種族、國別的框架到緬甸山區創立有機農場,用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耕作,也提供當地附近人民有能夠透過勞務得以給家人溫飽的工作機會。

但是理念與計畫往往是一項任務裡面最簡單的,在實際實行時會遇到更多計畫以外的狀況,若是照著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操作反而無法達到最佳的解決方法,因此必須要Unlearning,拋棄所學的知識與舊有的習慣,靜下來仔細聆聽大地的聲音,觀察人民的生活模式,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什麼才是它要的,什麼才是最好的方案。

 

我很認同作者對於一般常見民眾善款的運用上有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舉賑災為例,包括聯合國WFP在內的國際組織,千里迢迢從美國或德國,專機載送生產成本高昂的米麵,到災區免費分送。結果災區的米販因為沒人買米,成了二次受災戶。其實只要運送成本不到十分之一的金額,就可以在當地購買合乎當地人口味的糧食派送,不但大幅節省賑災成本,減少碳足印,還能讓缺少應變能力的小生意人,跟災民同樣受益,而不致於受害。

捐款助人容易,要將款項最妥善的運用,將錢花在刀口上又達到最有效益的方式則是最不容易的地方。

作者有個當農人的願望,但是對農務是個門外漢,更遑論要開立有機農場,一切得從零開始。但是當地農民早已習慣舊有的農耕習慣,要使用大量的化學合成物質農藥與肥料才能將農作物「看起來」漂亮,產量也多才能賺多一點。

如今,要創立有機農場就必須要徹底的屏除舊有的農耕習性還要能讓農民在辛勤勞務後能夠如願地賺取合理的收入並能溫飽其家庭,在書中,可以看得到作者費盡心思地尋找出兩全其美的完美平衡方法。

 

其中不乏有人會覺得像作者擁有這樣高學歷與才能的人,應該可以大有所為,加入了NGO並從事這種高體力低收入的工作,太大材小用了。

這樣就想起以前因為被郭董罵博士生畢業罵雞排的事件一樣,會發現,有很多在社會具有地位的人在年輕的時候努力賺取成就功名,到老時反而看淡人生追求平凡安逸;又有些人一生平凡順遂,到老時反而後悔自己不成轟轟烈烈瘋狂得活過,哪一種方式比較好呢?

而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你懂不懂自己,有沒有了解自己內心,還是自己一昧的追求自以為或是別人以為重要的事物?

我認為,作者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清單,追逐自己的夢而已,這世上,能像他一樣一股傻勁、衝勁又有這勇氣跨出去的人其實少之又少吧!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看似一本旅人日記,但我覺得它其實更像一本築夢手札。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      A STORY OF UNLEARNING

作者:褚士瑩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13

ISBN9789571353203

arrow
arrow

    蔚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