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事件,當時的殘忍行徑隨著時間逐漸的被人所遺忘,但是《夜》即將帶領你一同進入集中營的生活。

作者埃利‧維瑟爾則是二次大戰期間被納粹送往集中營且最後少數仍存活的生還者之一,他與家人在集中營分散,最後只有他和兩個姊姊僥倖生還,父母與小妹則死於營中。

對作者而言,要寫出這樣的回憶錄,絕對是猶如萬箭穿心般的煎熬與苦楚,因此在戰後十年的期間都無法提筆寫下在集中營的經歷,也由於自身曾有過的遭遇,他不斷的持創作與演講,關心猶太人與其他同樣受迫害族群的處境,更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少年的維瑟爾一位原本懷抱著信仰,喜愛《猶太法典》與卡巴拉哲學的青年,但自從被納粹管理並一批批的載往集中營,還是最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面對種種的一切他不禁懷疑他的信仰,開始萌生上帝已死的想法,否則怎會讓這群一心讚美他的子民們一個個身陷在這樣不人道的處境且又痛苦的死去。

「今天,我不再苦苦哀求。我失去哀悼的能力,但變得更加堅強。我控訴上第。我在這個世上極度孤獨,及無上帝亦無同類,缺愛也乏憐,除了灰燼之外什麼也不是。」

早已不知自己在集中營度過了多少天,與父親相互砥礪地撐了下來,苟且偷生的卻也不知道明天將會是生是死,甚至是死亡對他們而言才是最令人羨慕的解脫。

在集中營內,一幕幕殘酷的考驗也讓人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與道德,他們目睹兒子為了搶得食物將親身父親打死,他們看著一位小男孩在絞刑台痛苦的死去,所目睹的一切都不禁再次懷疑自己究竟是在人間還是煉獄。

『「天啊,上帝到底在哪?」「祂在哪裡?就在這裡,吊在這個絞架上……」』

字字句句都充斥著崩壞與絕裂,全書短短的文字章節卻是章章哀痛心碎,作者的文字靜靜的卻又像瞬間爆發吞噬一切的火焰,強壓著內心波動地讀完這本《夜》,壓抑五味雜陳的情緒甸甸呆默良久,沒有感慨,沒有悲傷的淚水,沒有為自己的安逸而慶幸,因為太多的感觸都化為無形無聲於飄邈間,淡淡的,沉沉的。




蔚雲也曾於文獻中看過,集中營內部有諸多防守空隙,但其中的猶太人卻都沒有反抗叛變的計畫。資料記載說這可以從幾方面來解釋。

首先,歐洲猶太人大部分是受過教育的人,他們比較理智,知道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與全副武裝的德軍對抗是不可能取勝的。因此,不到最後的絕望境地,他們是不願意冒險行動的。其次,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始終是在欺騙的狀態下進行的。

他們在運送猶太人時,一般都說要把他們送到東方去重新安置。即使到了死亡營,也欺騙猶太人說是來進行勞動的,這些死亡營的閘口皆有「工作使人自由」的標示。到進入毒氣室,許多猶太人仍以為是讓他們淋浴。納粹的所有屠殺行動都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

第三,猶太人確實也有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的傳統,這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也與他們千百年來受歧視受迫害的歷史有關。




點閱一張張當年的黑白照片時,各個骨瘦如柴,健康的男女在寒冷的氣候大量勞動但一天只有小塊麵包與咖啡的食物供給,除了被屠殺死亡,還有很多則是病死餓死,而這些一開始被歸納健康的人平均也只能撐三個月,被判定不健康則以沐浴之說直接送去毒氣室,場面難以置信。

(此照片箭頭是作者埃利‧維瑟爾)




威賽爾在198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在致辭時說:「我有資格代表那許多已逝的人嗎?我有資格代表他們接受這極大的榮譽嗎?我沒有。沒有人可以為已逝的人說話,沒有人可解說他們破碎的夢和理想。可是,我卻時刻感受到他們的同在──特別在這刻,我的父母、妹妹的同在,我的老師、朋友、同伴的同在。這榮譽屬於所有倖存者及他們的兒女,……」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     LA NUIT   

作者:埃利‧維瑟爾   Elie Wiesel     

譯者:陳蓁美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月6日    

ISBN:97898667234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