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遭綁架受困最久的受害人娜塔莎‧坎普許,在她10歲的上學途中遭人綁架,歷經八年半的綁架生涯後脫逃成功,外界的報導、正負意見的聲浪不斷,如今她親自現身說法將自身的遭遇做最詳細的呈現。




娜塔莎‧坎普許在家庭氣氛不和諧的環境下成長,大多時間都是母親在照顧整個家、獨撐家計,當壓力過大情緒失控時,年紀最小的她便是首當其衝地遭池魚之殃,因此也讓她這家和母親是又愛又怕,想獨立但仍莫可奈何地依賴。

當時的社會綁架孩童的新聞層出不窮,無論是學校或是家裡都會教導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娜塔莎腦中沒有任何一個區塊料想到在眾多綁架孩童新聞之中,其中一位會是她自己。

綁匪將她關至一間精心設計且層層上鎖的地下室,囚室僅約三立方公尺大小,這間囚室也就是之後陪伴她長達三千多天的狹小空間。

綁匪擁有嚴重的偏執症,他極力要灌輸娜塔莎「父母親不要她,他綁走他是拯救她,也唯有他才能夠接受她」的觀念,並在未來的日子要求娜塔莎當他的清潔工、保母、家人、出氣筒,並且僅給她極少量的食物,讓她在十歲至十八歲這段發育期都在營養不良下成長。

她在這樣無法逃脫的環境之中久而久之也發展出一套自我生存法則,直到最後逮到機會鼓起勇氣終於逃脫受困八年半的牢籠。



遭綁長達八年半的時間,對新聞媒體無疑是最熱門的新聞,在媒體多方加油添醋下難免失真,與其讓新聞媒體消費自己的遭遇,不如自己消費自己(?)。

由於娜塔莎在逃脫之後沒多久綁匪便自殺了,因此這本由她自己描述囚禁歲月在某些部分可信度也得要稍稍打點折扣,且綁匪的心態和行為也只能從娜塔莎所受的遭遇去揣測,所做的分析也僅只能是間接而非直接了。

在每天做吃重的工作,還會不時的遭到綁匪的痛毆,當然偶爾也在被痛毆過後綁匪補償似的給些獎賞祈求原諒,也偶爾允許她踏出戶外或是洗澡,甚至幾度帶她外出等善意的行為也讓娜塔莎在書中對綁匪產生原諒或是憐憫心,但她對學者冠給她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以為然,在這本書中也說她會有對此說法的自我解釋。

其實在這段期間娜塔莎有很多次求救或者是逃脫的機會,但是她卻一次次的錯過,她在長期灌輸逃脫後將會殺害其他看見她的人,最後再將她給殺死,這樣威脅也讓娜塔莎心中鎖上了一道無形的枷鎖,就算敞開著門也會繼續認命的待在原地。

無形的枷鎖無所不在且非常的牢固,當娜塔莎要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她也像《房間》裡被囚禁七年的傑克一樣覺得外面的世界也是充滿規範。

但正如上述所說,這雖然是娜塔莎本人的親自現身說法,但是在許多地方會顯得自圓其說,當然,對於像我這樣沒有經過此遭遇的讀者們,大家也難去多說些什麼。




人們呼喊著自由,能夠隨心所欲的操控自己,其實大家也都是被關在這個世界的大牢籠之中,仍然也有許多限制和枷鎖,我們受限於漸漸開始要被海水淹沒的土地,受限於有限的資源,受限於一天只有24小時,要認命的上班賺錢、養育下一代…等等,這樣人人也能算是自由的嗎?

娜塔莎的勇氣讓他重獲行為上的自由,而我們這些無可奈何地跟著社會規範走的人們,就更進一步的讓心境與想法上釋放獲得自由吧!






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       3096 Days      

作者:娜塔莎‧坎普許        

譯者:陳俐雯、李璞良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3月6日      

ISBN:97898612065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