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繽紛來自於各種生命的聚集,生命在誕生、成長、茁壯、衰老、死去的步驟循環著,也意味著一個生命的誕生,相對可預期生命的結束。


現今的科學發達、資訊普及,我們對於「生」的世界已經可以達到青出於藍的瞭解,


但是對於「死」的世界仍舊有許多神秘未知的部分。


人死後身軀化為塵土,曾經存在過的痕跡留在世間,擁有的理念或許還能無形之間延傳下去,那靈魂呢?


例如古埃及人認為死後可以復活,因而將屍體製成木乃伊得以保存;


中國人相信死後會繼續在不同的身軀誕生,稱之輪迴。





《死後四十種生活》也是一種對死後的世界做多方面的臆測,範圍涵蓋廣泛,有科學、化學、宇宙天文、宗教、化學
...等等的觀點來做死後世界的延伸,

其中也不乏一些用嘲諷的方式來暗喻人性弱點、盲點與宗教刻意塑造的偉大故事。


每種死後生活都配上一張與主題相符的插畫,也爲書本添色不少輕鬆詼諧之感。

或許是作者擁有科學背景的關係,關於科學的名詞原子、粒子、微生物等方式來解釋死後生活不佔少數,

在與搏大的宇宙千萬年的演變,人類的誕生、存在與死亡便顯得渺小微不足道,

好像彈指之間人類可以繁榮進步,又可以在一瞬間毀滅。

在閱讀同時不禁佩服作者的想像力,或抑是自己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太過狹隘?


我們或許也都是聽信於長輩或是上一代給我們的觀念想法來作為我們的認知,且對此還不抱任何的質疑與意見。


此外,作者也訝異人類可以對於宗教如此強烈熱衷,對任何以常人眼光都覺得偏頗的說辭都能夠全然接受、堅信不移。


其實這樣的現象只會侷限我們對於事情的看法和接受度,


作者透過《死後四十種生活》做開路先鋒,替大家開闢一條「可能真是如此」的道路來告訴大家凡事都有它的可能性。


或許文內的這些死後生活「不太可能」都是真的,但是也「有可能」是真的,又有誰能確定呢?






死後的四十種生活方式似乎難以接受,但也不能排除這些方式的可能性,

書中的死後生活方式帶有諷諭,也有告誡之意。

只是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這些方式最好不要發生在我們身上,死亡可以單純一點也是一種福氣!







死後四十種生活     SUM: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大衛‧伊葛門    David Eagleman

譯者:郭寶蓮


繪圖:伊卡魯斯


出版社:小異出版不在系列


出版日期:
2009925


ISBN
97898684569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